|

仙霞岭祝氏子弟兵抗清记?xml:namespace>
祝宏绪 浙闽赣交界的仙霞岭古道是古代由浙入闽的必经之路,也是海上丝绸之路、唐诗之路,素有“东南锁钥”、“入闽咽喉”之称。这里是与剑门关,函谷关,雁门关齐名的中国四大古关口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,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战争在此演绎,历代地方志或多或少都做了记载,但有一场战役却罕见史料,这就是我们祝家子弟兵抵御清军南侵入闽的战役。
南明弘光、隆武、永历朝丙戌、丁亥(公元1646—1647年)我浙江远祖祝渊以三千子弟兵,从张阁部国维抗清,于仙霞岭山口伏击南侵的清兵,经过惨烈的战斗,终因寡不敌众,几乎全军殉难。我九十三世祖惟均公、尧宇公父子幸存,流寓崇明,以医术行世。 惟均公生前曾嘱咐子孙,要求秘密寻访“仙霞岭战斗”的幸存者及其家属,善待之。由于清兵在仙霞岭受到突然伏击,损失惨重,怀恨在心,力图报复,而追查甚紧。加之清廷统治残酷,对汉人动辄灭族,故人们对此噤若寒蝉,惟恐避之不及。三百年来,虽经我各代子孙努力秘密寻找,仍是收效甚微。 辛亥革命胜利后,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逊位后,我苏州祝氏子孙才公开找寻仙霞岭战斗中,我抗清将士幸存者的后代。 民国二十八年乙卯(公元1939年)笔者三伯父,海门祝氏族长祝淦在江苏启东北新镇济公坛,认识女医师祝维贤,因其弟维善与我海门临之公之子祝钺(字斧严,号剑龙)同学于启秀学校,而认为兄妹。同往启东万家镇(今万安镇)存善堂药店,竭其父祝飞熊医士。熊自言为祝氏100世,先世因仙霞岭抗清战斗失败,俘至扬州,途中脱逃,而子孙遂家焉,今移居启东亦二、三世。下沙亦有数家,自扬州分此。行次比敏(叔)长一世,故敏呼以五伯。其人年七十余岁,妻早亡,女二人,维贤为次女,适薛代文,毕业于德国医学院,今在北新镇南同丰,以德医行世。请庚先通信与他,则飞熊处必有古老传闻之古典,且可得下沙扬州支下存殁之实情。飞熊子,闻有五、六人:长维善,余忘之矣。有维良者,大约是五子,现在重庆无线电台任职员。 这段历史被笔者的伯父祝淦(号敏叔)记载于其所撰《敏叔谱略》(手稿)末《附录》页上方“眉批”空白处。目的是要苏州编谱人庚先读到后,去信联系、收集“仙霞岭战斗”我祝氏三千子弟兵伏击清兵的实况,及战斗幸存者子孙的情况,记入家谱。但后来联系与否,情况如何,均未见有记载。上世纪“文化大革命”十年动乱中,庚先公所撰苏州家谱材料悉数被焚,至今无考。 公元2010年笔者根据伯父残稿留下的线索,找到万安镇医院医生祝望希,他称是维善之子,维贤是他的姑妈。笔者请他编写有关“仙霞岭抗清战斗”的耳闻史料及其家庭情况,但至今未获信息。 注:本文录自《祝宏绪读谱笔记》作者祝宏绪原籍苏州,现居徐州,高级工程师。
|